投稿2025年6月6-7日於北藝大舉行的研討會
中文摘要:
本文意欲探討基督教傳入台灣的原住民族之後,本族人如何使用古調來詮釋信仰,以及它的變化。排灣族是目前在台灣人口第二大的原住民族,約十萬人,但信仰基督教情形卻高達70%。其中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排灣族人口便佔兩萬人。瓦酪露部落自1948年開始便出現第一批信徒,並建立第一間排灣族教會,至今全村400多人的信仰仍以長老教會為主。這第一批信徒於1963年自行錄製錄音帶,當中全是使用傳統歌謠配上基督教歌詞,後其下一代的其中一位—邱慶鴻先生於1987-1988採集排灣族14個村落的傳統歌謠,隨後成立山之聲歌謠佈道團並出版樂譜,傳唱他所改編或創作的基督教詩歌,並引起其他村的排灣族人廣泛迴響。此一將基督教音樂排灣化的實踐不僅是一種身份認同的追尋,更影響到1996年排灣族聖詩第三版的出版。本研究便以2024年出土的歷史錄音、樂譜等資料進行採譜、比對,以梳理排灣族人本土化和在地化基督教聖詩的方式,及傳唱中發生的改變。
Abstract in English: